企划网
企划行业交流平台
随时掌握最新行业资讯

什么是企业社会责任?包括哪些?责任测量方法一览

打印

1 企业社会责任定义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一个现代概念,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自20世纪20年代产生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其内容和方式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不断演化。企业社会责任最早于1924年被学者Oliver Sheldon在《管理哲学》中提出,他将其看做是企业经营者能满足企业内外各类人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并且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应该要包含有道德因素。1953年,Bowen在《商人的社会责任》中正式提出了商人的社会责任概念,并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商人根据价值要求和社会目标来制定相关的政策、做出对应的决策和实施行为。”

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1999)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公司致力于为持续的经济发展做贡献,与雇员、他们的家庭、当地社区以及社会进行协作,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刘俊海(1999)认为公司的社会责任是指公司不仅将能够尽量的为股东们创造利润作为公司存在和发展的唯一目标,而且应该尽量的、最大限度地增加除了股东利益之外的别的社会利益。高尚全(2005)认为企业对于社会的责任有两类:基础责任和基础责任之上连带产生的其他责任。基础责任立足于企业的良性发展。连带责任指企业在承担基础责任的过程中产生的外部性问题,这些责任由企业、政府和社会来共同分担。周祖诚(2005)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认为企业社会贵任是一种综合责任,包括经济责任、道德责任、法律责任等。李海婴(2006)认为企业对社会的责任有“硬性责任和“软性责任”两种,“硬性责任指强制企业承担的责任,如经济责任、法律责任,而“软性责任”是强制性较低的、企业自愿承担的责任,例如道德责任、慈善责任。金立印(2006)认为企业不仅要对股东负责、创造经济利益,而且要承祖对消费者、员工、社区、环境的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保护员工合法权益、参与社会公益、支持慈善、环保环境等。

从以上学者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来看,学者们普遍认为,企业的运行必须考虑经济利益,但是企业在考虑经济利益外,还要考虑社会利益和其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其看做是企业在法定范围内创造利润的同时,还要承担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包括对股东、顾客、员工、环境、社区等的责任以及对社会公益慈善的责任。

2 企业社会责任测量方法

以下为Igalens and Gond (2005)总结的企业社会责任的测量方法

1)声誉指数法:邀请知名专家对企业应承担的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主观评价,并进行排序。被广泛应用的是《财富》杂志创立的“公司声誉评级法”。

2)内容分析法:指通过分析企业的相关报告或文件进行评估。这一方法的衡量步骤比较客观,但是分析的报告和文件不一定是关于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在变量选取过程中主观性太强。

3)污染指数法:该方法一般是通过专业机构或政府机构制定评价指标来评价企业的污染程度。这一方法的缺陷就是不适合所有类型的企业。

4)专业机构评价法:指的是专业机构根据机构内部的数据库材料对企业进行测量。其中最著名的是KLD公司开发的KLD指数。它通过七个维度来评价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包括对员工的支持、保护环境、公司治理、多样化政策、对社区的支持、海外运营的人权保护、产品。此外,澳大利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RepuTex在2005年提出适用于中国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公司治理、环境影响、社会影响和工作场所影响四大类。

5)问卷调查法:这种方法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各个维度设计测量题目,编制成量表,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请答卷者对企业社会责任各个维度进行评价,根据得分来评价企业社会责任。这一调查方法的不足在于结果会受被调查者的对企业的主观判断和感受的影响。

3 企业社会责任的三种基本理论

有国内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三种理论基础做出了以下归纳

1)社会契约理论

社会契约思想产生于17世纪的西方,是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思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企业思想逐步充实和完善,并且随着企业的出现而产生了企业契约理论。早期的企业理论认为,企业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组织,对利润的追求是其唯一的目标与任务。企业在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在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社会要取得发展就应该让企业自由的发展,而不是承担过多的负担。换句话说,企业对社会承担的责任就是寻去自身的发展和追求自身的利润增长。随着社会的发展,关于企业的理论也在变化。

新的企业社会契约理论认为,单一追求自身利润增长的企业不会自动带来社会的发展,如果企业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还可能会导致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多种社会问题。企业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还应承担其对环境、社会的责任。

2)利益相关方理论

“利益相关方”(stakeholder)概念的出现远远晚于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但是利益相关方理论的发展非常迅速。一大批学者为利益相关方理论框架构建和拓宽做出了重要贡献,使该理论迅速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支撑理论。

利益相关方概念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上,弗里曼(1984)认为利益相关方即是任何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或者被实现企业目标所影响的集团或个人。狭义上,卡罗尔(1993)认为利益相关方指那些企业与之互动并在企业里具有权益或权利的个人或群体。除此之外,米切尔等(1997)认为利益相关方是以他们与公司的关系为基础,目的在于吸引管理者的注意,并且是客观存在和变动的,主要包括权力、合法性和紧迫性三个特征。

利益相关方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企业是其利益相关方相互关系的联结,并进一步具体发展为利益相关方公司和利益相关方管理的概念。该理论其提出的核心问题是:公司属于谁以及为了谁的利益而管理公司?

3)“三重底线”理论

“三重底线”概念是由英国学者约翰•埃尔金顿(John Elkington)于1980年提出,并在1987年出版的《拿叉子的野人:二十一世纪企业的三重底线》一书中系统进行阐述,并逐步发展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基础理论。

三重底线理论认为,作为企业要考虑三方面的内容,即经济、环境和社会。企业在运营时,经济成果并不是企业唯一应考虑的内容,社会和道德因素也不容忽视,企业必须履行上述三个领域的责任,这意味着企业要考虑所有责任对象的需求,股东、客户、雇员、商业合作伙伴、政府、当地社区以及公众。

推荐阅读

《2021年企业社会责任汇总分析报告(17页).pdf》

《伽马数据:2020年中国游戏产业企业社会责任调查报告(36页).pdf》

《字节跳动:2019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7页).pdf》

《美团:美团2020企业社会责任报告(31页).pdf》

上一篇:什么是高技术产业化?发展模式有哪些?

下一篇:什么是熔断机制?是谁提出的?a股现在还有熔断机制吗?

来源:互联网 / 发布时间:2023-12-05 09:31:22